智慧社会背景下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泛在知识服务研究Research on Ubiquitous Knowledge Service of the University Smart Libra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mart Society
张奇云;
摘要(Abstract):
随着智慧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知识服务的迫切需求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课题。探讨了智慧社会和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和本质,立足于智慧社会知识生产的本质和特征,对高校智慧图书馆泛在知识服务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对高校智慧图书馆在智慧社会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支撑下,与参与知识生产的各主体协同合作并提供泛在知识服务方面进行了探讨,构建了以智慧图书馆联盟为核心的四螺旋泛在知识服务生态体系,采用服务于知识生产的跨界协同合作模式,促进知识流通和创新,进而为用户提供泛在的精准化知识服务。
关键词(KeyWords): 智慧社会;智慧图书馆;知识生产;泛在知识服务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智慧图书馆服务‘双一流’纺织学科一流本科教育创新路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BKJGLX70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Authors): 张奇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 [2]贾晓芬.公众对智慧社会的认知与期待[J].人民论坛,2020(3):136-141.
- [3]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整装出发[EB/OL].[2018-04-29]. http://www.fjii.com/gb/sp/2018/0425/150369.shtml.
- [4]AITTOLA M,RYHANEN T,OJALA T. 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J].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human computer international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2003(5):411-415.
- [5]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 [6]单轸,邵波.图书馆智慧空间:内涵、要素、价值[J].图书馆学研究,2018(6):2-8.
- [7]王世伟.略论智慧图书馆的五大关系[J].图书馆杂志,2017(4):4-10.
- [8]初景利,段美珍.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8(4):85-90.
- [9]刘宝瑞,王予凡.深度学习技术在智慧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3):60-65.
- [10]秦中云,杜建萍,马栋萍.云计算环境下多校区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9(10):74-78.
- [11]储节旺,陈芬,郭春侠.边缘计算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应用探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10):78-84.
- [12]熊太纯,陆雪梅,袁森.5G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6):25-29.
- [13]王世伟.智慧社会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境界[J].图书馆杂志,2017(12):9-13.
- [14]宋生艳,段美珍.智慧社会发展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内涵、服务与建设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18(12):51-58.
- [15]龙军,向宏华.智慧社会视角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2):12-17.
- [16]饶权.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开启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新篇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1):4-14.
- [17]贾开,张会平,汤志伟.智慧社会的概念演进、内涵构建与制度框架创新[J].电子政务,2019(4):2-9.
- [18]丁波涛.从信息社会到智慧社会:智慧社会内涵的理论解读[J].电子政务,2019(7):120-128.
- [19]SHINN T. The triple helix and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prepackaged think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02,32(4):599-614.
- [20]吉本斯,利摩日,诺沃提尼,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沈文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21]埃茨科维兹.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文选[M].陈劲,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 (1)知识生产模式1是典型的默顿式知识生产,其主要特征是单一、以学科为领域划分标志,研究主体仅限于科研工作者,知识来源取决于科学家的好奇心,是一种传统线性知识生产模式。
- (2)知识生产模式2在模式1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扩大了知识生产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大学这唯一场所,强调知识生产不再是科学家个体,而是科学知识社会的产物,知识产出的监督者不再局限于科学共同体。
- (1)模式Ⅲ将模式1、模式2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并加入时代特征,给予了知识生产的广域性,使得知识来源具有多节点、多维度、多方向性的特点,知识生产方式变得多元化、不再具有固定的场所,知识生产的监督范围进一步扩大,知识交流也不再局限于学科和空间。